簡述: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迅猛推進, 我國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 由于諸多條件制約, 他們無法讓自己的子女一同前往城市, 致使在農村形成了一個獨特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迅猛推進, 我國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 由于諸多條件制約, 他們無法讓自己的子女一同前往城市, 致使在農村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群體,即留守兒童群體。受傳統觀念、社會體制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行為和心理等方面呈現出比較嚴重的問題, 影響了他們正常社會功能的發揮。 本文以專業社會工作知識為理論支撐, 探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現狀:一是父母情感支持嚴重缺失,心理問題突出。兒童的成長需要有序的家庭組織和功能。 在面對挫折的時候,需要父母的鼓勵; 面對困難的時候,需要父母的幫助; 面對煩惱的時候,需要父母的關心; 在成長的過程中,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支持。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建立關系的基礎,是人類社會關系的重中之重,更是父母與子女的親密方式,而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嚴重缺乏溝通,溝通由于空間和時間的距離逐漸成為“奢侈”。父母的情感缺位,不利于兒童健全的人格培養, 心理發展偏離正常軌道,易出現自閉、自卑、任性、偏激等心理問題。父母的情感缺位,容易加深兒童自我的孤獨感,自閉,不愿與外界接觸,膽小怕事。父母的情感缺位,導致兒童缺乏自律性和自覺性,面對現實生活中的誘惑時, 缺乏自制能力,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二是教育的缺失和功利化, 留守兒童教育受限。農村教育資源的受限,教育成本過高,教育的功利化,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忽視等現實問題都極大地影響了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和空間。教育成本過高,加重一定居民的經濟負擔,不僅對農村留守兒童有所影響,還是對不少貧困家庭的巨大沖擊,這也是很多父母被迫前往資薪待遇更好、機會更多的城市工作的原因之一。教育的功利化,極大的限制農村留守受教育的學習和發展,“寒門再難出貴子”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忽視也是重要問題,現在的教育課程安排和教育體系都是按統一標準進行,缺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效用。三是社會價值觀的缺失,不良風氣盛行,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受到偏離。 隨著社會發展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催生出許多不良的習氣和偏離的社會現象?,F如今社會上充斥著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各種誘惑,學校周圍網吧、游戲廳的管理不規范,使得留守兒童隨意可進出。社會不良分子的引誘,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有效指導和監管,臨時監護人普遍缺乏約束力,自身自控力不足,容易走入歧途。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一是學習動力不足,缺乏提升環境。由于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不能對留守兒童提供優質的學習氛圍。農村各類基礎設施不完善, 交通的不便利等因素導致留守兒童的視野狹窄,加之沒有良好、積極的學習環境,普遍缺少上進心。二是心理關懷缺位,身心健康不良。農村留守兒童看到其他同學與自己的父母朝夕相處,得到父母的關愛和照顧,心理會產生自卑情緒, 并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父母的長期不在身邊,無法得到關愛,就會使他們產生焦慮、缺乏安全感、緊張等不良情緒,而且長期無法與父母交流, 無法獲取基本的情感需求, 留守兒童的性格會變得內向、自卑,甚至孤僻;在遇到困難時, 無法及時從父母那里獲得支持和建議, 他們會變得脆弱、敏感,自暴自棄。
社會工作視角下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建議:一是完善家庭職能,修復親子關系。社會工作者協助父母完善家庭職責,加強與親子之間的溝通, 改善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 社會工作者通過與父母交談,建議他們多回歸家庭,給予子女支持和關懷, 改善他們不合理的教育方式,讓他們明白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他們與子女每周通電話進行交流,多視頻互動。二是資源整合,提供學習支持。社會工作者可進行資源鏈接,組織大學生和其他學校老師進行支教??梢猿闪W習小組,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監管。 在學校組織留守兒童開展心理,安全,學習等相關的宣傳;組織課外活動, 與留守兒童進行多重互動。三是加強心理干預。社會工作者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調適和心理干預,緩解和處理積壓在留守兒童心里的不良情緒。運用同理心、接納、不批判等專業方法和技巧,與農村留守兒童建立相互信任的專業關系。在此基礎上,讓他們敞開心扉,釋放壓抑情緒。當遇到留守兒童中心理問題特別嚴重的情況,求助專業心理咨詢師進行干預和治療,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現狀。學校社會工作者應更加注重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的建立和完善,為塑造他們良好的人格發揮積極的作用,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積極面對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和挑戰。